荐读 | 生命不只有生的绚烂希望,也不只有死的凋零悲伤(赠书)
为什么摄影师不去救那只小角马?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角马群正在沿着它们祖先的足迹迁徙……”老张正带着儿子观看他们父子最喜欢的节目《动物世界》。
为什么这次人类要拯救犀牛?
同样在非洲大陆,南非的白犀牛正在被人们荷枪实弹地保护着。2018年3月,当最后一头北部白犀牛“苏丹”因年老而死去,北方白犀牛就此走向灭绝。白犀牛只剩下生活在南非的南部白犀牛亚种了。看到这一幕,儿子又抛出了上次的问题,只不过这次是反着问——为什么这次人类就要拯救犀牛呢?老张说:“因为白犀牛是因为人类的发展和猎杀才导致濒临灭绝的。我们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要维持食物链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沙丁鱼、鲱鱼、海豹、鲨鱼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周期?
孩子都是天生的“好奇宝宝”,总是对大自然充满兴趣与好奇,也总是能把父母问得筋疲力尽。另一方面,孩子总要长大,总要面对生离死别。“回喵星”“上天堂”的说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慰籍,但却割裂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孩子真的需要更理性的生命教育,才能明白生命不是只有生的绚烂与希望,也不是只有死的凋零与悲伤。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生命教育呢?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入手进行观察就是很好的办法。比如在院子或公园里发现的一只死掉的小虫子,甚至可以是一片落叶,它们都是上好的观察对象。有了观察对象,孩子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什么是生命,“活着”的东西和“死”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了食物网
每个生命都有始有终,然而大自然却永远生生不息。
当某一物种的所有成员都死去时,这个物种就灭绝了!永久性地消失了!自人类开始主宰地球以来,物种的灭绝不再仅仅因为物竞天择,而更多的是因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与栖息地的破坏。
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再也见不到某种动物了,它会导致食物链中某一环的缺失,影响整个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态系统会逐渐崩溃,最终会变得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当然也不再适合我们人类生存了。
所以,人类努力地保护着物种的多样性,这不仅是为了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也同样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这样的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生命的方式正是加拿大终身成就奖科普作家简·桑希尔的获奖成名作《我发现一只死鸟》所带给孩子的,这是一堂生命教育启蒙课。
它让孩子了解生命,体味生命的多彩,并引导孩子正视死亡,理解生命的意义。
它使用了大量真实的照片,能让孩子理解大自然的残酷,理解最真实的生命与死亡。
它不仅回答了生与死的问题,还告诉了孩子好多好多有关各种生命的知识。
为什么有些生物命长,而有些命短?
秃鹫为什么“留秃头”?
为什么植物也会“吃肉”?
始祖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张着羽毛的恐龙。
带着这些问题,这堂生命教育的启蒙课才会更有趣。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读懂这本书,这本书里还特地绘制了生命知识导图和思维导图。孩子可以参考这些理清藏在书里的知识和逻辑,也可以先把导图放在一边,等自己的思考有了结果再用导图进行比对,从而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我发现一只死鸟》能解决家长的教育难题,让孩子对死亡不再疑惑、不再畏惧,更加尊重和爱护生命。
《我发现一只死鸟》
作者:[加] 简·桑希尔
译者:易小又
适合年龄:5-10岁少年儿童
出 版 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文章及部分图片由天地出版社授权使用,另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点击“阅读原文”可将该书收入囊中~
在你的经历中,曾经因为什么生命的诞生、成长而欢呼喜悦,又因为什么生命的离去而悲伤?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会从留言中选两位小伙伴,分别赠送《我发现一只死鸟》一本,期待你的分享~
上期荐读文章,下面两位小伙伴获赠图书,请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特殊时期可能寄书会稍晚一些,请大家谅解,小编会尽量快些寄出~(感谢汇丰中国支持绿色公民行动)